威客电竞·(中国)电子竞技

公司动态 分类
探访|燕南园: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威客电竞发布日期:2022-09-13 浏览次数: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许多北大教授先后生活在燕南园。全校师生的呵护与打造让这里发展成生灵怡然的自然保护区、精巧典雅的建筑住宅区、群星闪耀的文化高地,也由此成为一代代北大人的心灵栖息地。

  “燕南园还可以发挥更多的功能,还应该承担更多的功用,让北大人真正回到园子里去学习,去探索。”

  为了回应这份沉甸甸的期盼,有一群人便带着自己的热忱与智慧重新踏上燕南园的土地。他们对话这里,讲述这里,守护这里,改变这里,他们正是燕南园保护与环境整治项目组。

  成员们以燕南园为课题和实践园地,从燕南园的规划设计、建筑维护到社区营造、公众共享,在一枝一叶处用心、在一砖一瓦上钻研。燕南园项目负责人、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张剑葳道出了项目组共同的愿景:“身处燕园心脏位置的燕南园是北大的精神圣地,期待这座小园子能重新焕发活力。”

  燕南园保护与环境整治项目并不是首开先例,北大一向重视文物保护工作。2006年,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审批通过了《未名湖燕园建筑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十余年来保护工作一直默默进行。

  这一次,项目组全力以赴开展燕南园保护与环境整治工作,为了厘清燕南园的历史格局和地块划分的道理,特意找到了收藏在耶鲁大学的燕南园早期规划图,追溯燕南园的“生长”历史。为了延续燕南园原本的设计,项目组运用历史、地理、建筑等等多学科知识来研究它的本源,追溯这个小园子在北京西郊“三山五园”大环境中的设计与位置。

  “我们之所以有今天,正是过去的人们世世代代辛勤创造的结果,是值得我们非常珍惜和爱护的。话不必说得太远,我们这座校园,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曾居住在燕南园61号的侯仁之教授生前如是说。整个燕园的山水格局、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都正在被精心保护起来。

  不仅如此,燕南园项目更推动燕园保护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探索——主动邀请公众参与、公开共享项目成果。项目组通过组织开展燕南园历史建筑数字化工作坊、“你不知道的燕南园”主题沙龙、“燕南改造焦点小组访谈”等多种活动,向公威客电竞众敞开大门,让保护工作变成了每个北大人心里的“分内事”。

  燕南园63号对面有一堵绵延的高墙,阻隔视线,颇为突兀。管理方询问项目组能不能把它拆掉,一堵砖墙显然不是文物,大家随即达成可以拆墙的共识。

  将要拆掉高墙的计划和燕南园居民提前沟通的时候,文保办转告项目组燕南园老住户的口述史料——燕南园63号是老校长马寅初的故居,来到燕南园居住之前,他曾受到反动派的迫害,而这面墙,正是学校为了保障马寅初校长的清净休息而专门修建的。虽说不是文物,但它到底是燕园历史的印记,承载着老一辈人共同的回忆。

  改造却不能全拆,那要怎么处置?这进退两难的时候,经验丰富的张剑葳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方案,同时满足了现实需求和历史诉求:将墙体降低高度至50厘米,其上铺设防腐木,饰以花草,高墙摇身变长凳。这不但敞开了观景视野、保留了文化印迹,甚至往来师生也能小坐片刻,赏景休息,诚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做历史文化保护的,在设计的时候需要用心倾听和考察,然后再发挥创造力去解决问题。有效的历史信息要流传下去,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要尽量满足,毕竟这是需要调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工作。”项目组进行文物保护的方法论,也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秘密。

  创新素养不仅对燕南园改建大有裨益,而且已经成为燕园遗产保护的核心精神之一。专业与能力并重,团队里的“最强大脑”总能见招拆招,应变自如。

  从西门进入北大校园,最引人注目的应属两座巍巍矗立的华表——8米高的身躯让人驻足仰望。但是要想得到全方位的摄影建模信息,张剑葳老师带领的燕园文物数字化团队必须得想办法“俯视”华表。

  普通相机支架高度不够,又不能违反无人机禁飞政策,项目组成员横竖一想:“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既然相机支架不够高,那就手动加长。他们于是购得了长九米的“高杆”支起相机,几个人合力举杆环绕式拍摄华表,顺利完成了华表图像的采集工作。

  2022年3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文物数字化工作坊第三期“燕南园历史建筑专题”顺利开展。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来自9个院系的同学们亲手对建筑的分布位置、现状环境、空间等信息进行记录,依托室外三维扫描、摄影建模、全景拍摄以及后期室内数据处理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燕南园内的建筑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其中全景拍摄的技巧正是借鉴了华表的拍摄经验。

  项目组继续进行后续专业处理,以点云数据为基础把燕南园古建筑的三维模型渲染出来,把成果上传云端。只需要旋转轻点鼠标就可以360°观赏燕南风物,竹篱矮墙的阻碍统统一键消除,还能自由选择观看不同天气里的建筑风貌。

  本次文物数字化工作坊活动不仅记录和保存了燕园文物的风韵,同时也旨在传承文物保护的学术智慧与实践精神。正如张剑葳老师所说:“对于同学们而言,我们的项目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和劳动课,这个过程中迸发的智慧和方法,也会为同学们今后开展工作打下基础、提供营养。”

  来自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郑昭琪是本次燕南园历史建筑数字化工作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这一次,她与同学们一道走过这座建筑学、生态学、文学宝库的角角落落,从专业的角度分享并记录下园内的历史建筑、一草一木。郑昭琪谈到这次经历时说:“作为文博专业的学生,能将专业所学运用到燕南园的改造中,与校内师生一道让燕南园更加美好,是一件非常有幸福感和价值感的事。”

  考古文博学院2021级本科生石璧君是项目组里最年轻的成员,燕南园改造项目带给她的更多是成长。在项目的工作里,石璧君获得了不少新技能,也觉得很有获得感。对她来说,最喜悦的是自己和其他成员们正共同努力,让“拥有百年历史的燕南园在新的时代迎来新的青年,不再只是一个沉寂的园子,而拥有了新的风貌和活力。”

  在燕南园项目组向全校师生征集到的800多份问卷中,不少师生提到:“燕南园晚上太昏暗了,免不了显得阴森寂寥。能不能多规划一些明亮的路灯?”

  新立起来几盏明亮的路灯不是难事,师生朋友也可以漫步于一片皎洁。但是,恰恰是这个看似简单合理的建议收到了项目组的“红牌警告”。

  其实,夜晚的燕南园不仅是同学们兴致所至秉烛夜游的场所,更是许多小动物的家园。如果路灯打得特别明亮,在园子里歇息的飞禽走兽就会被人为的光源误导,落得个彻夜无眠。

  “燕南园是生物多样性100+全球案例之一,它的生态价值是非常高的。生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和人工设计的环境景观,是有一定矛盾的。”张剑葳老师在谈到规划中的现实考量时提到。

  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在专家咨询会上更是特别强调:“路灯需要控制亮度,而且不要往树上打,得往下边打,让小动物安睡,保持自然与人工和平共处的状态。”

  北大校园内的路面大都重修过,而燕南园中还保存了一些燕京大学建设时期铺设的洋灰路,项目组清楚地知道这些“古董”路面值得保留。老的道路正在被保护起来,那还需要额外开辟新的小路吗?

  在问卷和座谈会中都曾有师生提到“不如咱们在燕南园里增设一些小路,这样可以深入灌丛,拍照也好看。”

  其实,现存道路和规划道路的每一尺每一寸都已经被项目组分析研判过,有没有可能再添新路、从哪到哪有可能开辟、大家踩出来的路痕怎么处理……

  这些问题已经有了答案。在分析道路规划时,项目组基于现实考量标高、排水等因素,面向未来听取公众意愿诉求,更在替不能说话的燕南居民发声——新建小路是否会破坏植物根系,是否会影响动物栖居……

  燕南园的每一处都值得一寸一寸分析,燕南园的每一处都在被一寸一寸分析。答案不啻于简单的“二选一”,也不只是“各取0.5”。

  饶是有农园咖啡厅、麦隆、瑞幸等等咖啡厅“重重包围”,只要提起新开一家咖啡馆,支持的同学自然不会少。

  成员们对此也有考量,燕南园项目公众参与部分负责人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阮可欣将分析思路娓娓道来:“在咖啡馆问题上,我们首先要从遗产保护的角度进行评估——新建的咖啡馆会带来人流、噪音、垃圾吗?它们是否会对燕南园产生比较严重的破坏?改建咖啡馆到底利不利于燕南园建筑遗产保护?”

  将燕南园的里里外外全盘考量,“兼听博观”也“专攻慎取”,从专业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正是项目组做燕南园规划最核心的根据。

  “园中之园”有着特殊的烟火气:这里不是纯粹的学术办公地,而是奇妙地混杂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因而体察师生意愿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燕南园最早是规划给教授们居住的地方,虽然和自然结合的比较好,但也不能忘记它本身的人工功能。所以我们就得在二者之间平衡——保持多少野趣,发挥何种功用,让老师同学更好地在这里学习和生活。”张剑葳老师认真地强调。

  “高中时学过的语文课文《说“木叶”》,作者正是曾住在燕南园62号的林庚先生,所以从那个时候我就觉得燕南园是一个大师荟萃之地,是北大的文化高标。”

  冰心与吴文藻在临湖轩举行了婚礼后,两人便住进了燕南园66号。伉俪二人订购了许多期刊放在屋中,燕大师生均可前来翻阅,使66号一度有燕大的开放期刊阅览室之美称。“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燕南园57号,又叫三松堂,是冯友兰先生的故居。这里见证了先生《三松堂自序》《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巨著的诞生……

  走过七十余年风雨历程的燕南园,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魅力,也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产,牵动着无数北大人的心。项目组想要合理规划改建好这一方土地,势必要贯彻发扬公共精神。了解公众的心,要有望远镜,也要有放大镜。

  燕南园项目组在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学助理教授王思渝的指导下,通过收集的800余份问卷开展了两轮量化的调研,拉远视角广集公众意见。同时,也为特别热情的同学策划了多期“燕南改造焦点小组访谈”。每次十余人围坐圆桌深度对谈。他们回忆自己对燕南园的初印象、描述自己理想中未来的燕南园、为项目组提出中肯建议,也分享自己参加活动的初衷。

  项目组中来自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周千渝同学全程参与了“你不知道的燕南园”主题沙龙的策划,在她原先的设想里,她们这些专业对口的同学可能了解更多。但随着访谈的深入,她意识到反而是自己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许多关于燕南园历史、建筑、大师的知识。这个发现令人触动:“有一位中文系的博士后分享了燕大教授们举办的‘藤话会’,这正是我不曾了解过的。我随即感知到,大家对燕南园都很有感情,是真的热爱这里,并且希望它变好。”

  项目组也走访了还在北大执教的燕南名人的弟子,了解上一代师生探讨学术的珍贵回忆,挖掘燕南园的文化价值。燕南园趣闻轶事像一本越来越厚的大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郭佳思来自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在燕南园项目中主要负责老教授访谈和相关单位访谈。她与项目组成员们就侯仁之先生故居的事情采访了韩茂莉教授。在最后,大家真挚地感谢韩老师细致的分享,韩老师却站起来向同学们鞠躬,说谢谢项目组的同学们,因为她特别感谢项目组成员们重视她老师的事情。

  “这件事让我觉得特别感动,一是因为老师一辈的师生情谊,另一个是因为韩老师那种温柔谦和的气度。哪怕只为了韩老师这一句话,我们做的这些工作也不是白费。”回忆到这里,郭佳思不由感慨。

  燕南园的存在,证明了人与人的记忆是能够联结、能够共鸣的。有关燕南园的各种印象、各种事情,能够很真实地印证“园子”和“人”之间的联系。这或许正是项目悄悄赐予每个参与者的礼物。

  八零级校友邱明斤先生亦曾来信表达了对燕南园持久且深厚的感情,并提出了“在燕南园改造中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底线原则”。他从“外形”和“内在”两个方面讲述他对燕南园改造的期望:即保存原有的总体风貌,又呈现燕南园的历史。

  这封来信对于项目组来说是莫大的惊喜与鼓励,成员们都没有想到燕南项目竟如此牵动北大人的心。而后,项目组在与这位校友的回信中表达感谢与进一步联系的愿望,详细阐述了规划设计中秉持的“保护生态,传承历史,学生利用”的核心理念,这本质也是公共关系的递连、公共精神的传达。

  “燕南园外部空间的整理成果,等同学们九月回来,就一定能看到了。”除了外部空间,未来更是计划在建筑内部下足功夫。一座座小楼,可能复原成和老照片一模一样的展示空间,可能规划给新单位用作办公场所,还可能改建出会议室供全校师生预约使用。

  本身就是见证风雨的楼宇,既会保留历史的气息,还会孕育出全新的开放空间,置身其中便宛如回溯历史,对话故人。

  项目组还计划为每一座标志漂亮的建筑个性定制一份“楼书”,在这本小册子里陈明改造与展示计划,也会特别注明要求:有多少开放空间是公众共享的,得留出来让师生们申请使用。想要冠名使用这座小楼的单位,就可以通过“投标”争取机会,筹款投入保护工程,兑现楼书中的承诺,把小楼打造成理想的效果。

  一千个北大人心中,有一千座燕南园。而无论是写满哪个故事的哪一座,燕南园都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高地”,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威客电竞智、古韵的积淀,大师们奠定了这里的恒久魅力。每一处风物、每一丝气息,都得益于一代代北大人的耕耘。

  今天的燕南园是我们诚心拱卫的思想文化高地,是师生可用也爱用的历史建筑群,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博物馆,是可以触摸到历史的地方。

  传承过去,给心灵以归宿;谱写现在,与公众创未来。让遗产因文化而鲜活,让文化因遗产而栖居。

  有些事物从来都不神秘,但却总是能够牵动起人们的好奇心。古老燕园的过去、翻尾石鱼的呓语,月下班车的静谧、静园草坪的欢歌……那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会用自己的脚步印下怎样的故事?

  聚焦燕园事,关注身边人。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机关报《北大青年》新学期招新即将正式启动!

  期待与你,共话楼宇身处的动情故事,采写各怀精彩的不同人群,剖析校园热点的脉络线索……在燕园每一份韶光里,共享笔墨和意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 友情链接:
官方微信关闭